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中國的私募基金放眼全球,已經蛻變成了一種“中國現象”。這種現象是啥呢,即,在近三年,中國私募基金規模呈大跨步發展,截止 2017 年 2 月底,中國私募基金規模已到 11.35 萬億元,遠遠超過公募基金規模,這種狀況放在全球,也就只在中國發生了。該興奮嗎?
私募高速發展的中國現象
私募的快速發展,從一個民間草莽,慢慢往正規軍踱步,私募正在登上更廣闊的舞臺。而隨著監管的同步完善和嚴格,私募將加快存量優化,汰弱留強。實際上,“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就已經有媒體發現,私募基金規模已經超過了公募基金的規模,這在全球都是沒有的。”中國基金業協會法律部主任鄧寰樂說道。
早在 1 月底,私募規模便已突破了 10 萬億,那時已經是 10.98 萬億了。規模上再攀一個高峰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可是,走向 11 萬億的規模,私募走了好久。為啥呢,也許是市場的問題,也許是其它,總之,整個 2 月份,私募規模增速意外大幅下降,認繳規模僅增長了 0.37 萬億,實繳規模也只增長了 0.15 萬億。要知道,1 月份認繳可是增長了 0.74 萬億,實繳增長了 0.51萬億。一對比,2 月的增幅真是慘淡。
不過,私募的規模終于還是突破 11 萬億了。公募基金雖然去年年底規模有 9 萬億元,但是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只有 1 萬億元左右,還有很多混合基金,而且混合基金主要以定增和打新基金為主,所以實際上,去年年底的時候,公募基金投資在二級市場上掌握的股票市場的規模,不如私募基金。
如今,我國發行、備案的私募基金產品都已經 5 萬余只,數量在全球居首。這兩種表現,統統都是我國私募特有的“中國現象”。
公私募發展對比大PK
2015 年 1 月底私募管理規模為 2.63 萬億元,2015 年 12 月底私募規模首次突破 5 萬億元,一直到 2016 年 12 月底才突破 10 萬億元。不過,今年兩個月,私募規模就達到了 11.35 萬億元,總體增長十分迅猛。
私募基金管理規模(截至2017年2月)
公私募管理規模比較(截至2017年1月)
受到證券市場的影響,這兩年公募基金的規模波動較大,暴漲暴跌都像是常態,1 月份,公募規模模僅為 8.36 萬億元,呈下降趨勢。對比公私募發展,私募規模是一路上行的,公募浮動太大。私募的興旺發展,和國家的支持,監管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現階段公私募兩者規模差距在拉開,漸行漸遠。
2月各類型私募情況(截至2017年2月)
此外,股權私募都比證券私募更兇悍,這大概也是造就 11 萬億私募市場的原因。據了解,有不少的行業大佬和知名人士進軍私募股權領域,在股票投資機會匱乏的情況下,不少高凈值客戶也進入股權投資領域,帶動大量資金涌入股權市場。
百億私募百余家 品牌打造很重要
從私募基金產品數量看,到 2 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達到 4.86 萬只,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4.28%。按私募基金管理人按基金總規模劃分,2 月底管理規模在 1億元-10億元 的4,161 家,10億元-20億元 的 587家,20億元-50億元 的 473家,50億元-100億元 的173 家,100億元 以上的 145 家。
百億以上的私募大部分都屬于股權私募,截至 3 月 12 日,百億以上的股權私募共有130 家,其中既包括紅杉資本、歌斐資產、鼎暉投資、弘毅投資、昆吾九鼎投資、明石投資等股權私募大佬,也包括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重慶城投建信基礎設施建設股權投資基金等地方性股權私募。
附:100億以上的股權私募(截至3月12日)
百億級私募航母一直備受市場關注,它們代表了一個行業的高度,可是,2 月 百億私募機構還減少了 2 家。對于百億私募而言,還極需要重視品牌打造。
結語
目前,我國發行備案的私募基金產品,已經五萬余只,數量在全球都居于首位。我國私募的發展正呈現出一種“中國現象”,身處這一現象中的你我,也應該意識到,私募已經過了所謂的草莽時代,未來,屬于規范化發展時代,資管行業從散戶時代進入機構化時代。你做好準備迎接私募主力浪潮了嗎?
*參考資料:中國基金報&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