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饕餮盛宴雖然還在繼續,但不知不覺我們其實都走入了互聯網的下半場,下半場屬于誰,下半場如何打,是所有創業者與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先梳理好上半場的戰事格局。
回顧近五年我國信息發展:
▍國際方面: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去年十一月發布的《國家信息化發展評價報告》顯示,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指數,中國的排名從五年前的第36位,迅速攀升至目前的第25位。
我國在信息化發展在產業規模、信息化應用效益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國家的信息化發展在全球居于超前位置。而且中國的實力表現也首次超過“G20”(二十國集團)的平均水平了。
▍國內方面: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 2015 年,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 億,較 2014 年底增加 6303 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 2014年85.8%提升至 90.1%。截止2016年,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6.95億,較 2015年底增加755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 2015年90.1%提升至95.1%.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工作場景、消費場景更加多元化,線上線下融合重構,推動使用場景往不斷細化和深化方向探索。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網民接入網絡的場所變化看出端倪,家里接入在下降,單位、學校、在上升,環境的改變也代表場景的遷移。說明互聯網從純粹的精神鴉片向更具應用價值的工具領域拓展。
而與接入場所出現變化不同,過去兩年間,我國網民花在互聯網上的平均時長幾乎沒有增加。 這也說明互聯網上半場戰事已經接近尾聲,互聯網應用逐漸由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
因為我們在家里、公共場所上網的時間在減少,而在單位、學校上網的時間在增加,當我們近三年平均每周用在上網的時長基本持平甚至回落時,說明互聯網的流量紅利在逐漸回落。當這場接近尾聲的上半場里,究竟哪些APP是真正的贏家?大家可以猜到么?一起來看看。
沒錯就是微信,接近80%的網民使用率,他比其他app都誕生的更晚,卻穩穩勝出的原因是什么?移動互聯時代場景為王,得場景者得天下。可以說移動互聯把我們的上網需求帶到新的高度。當流量不在以娛樂與消費為主流需求時,我們會發現,互聯網化進程開始走向不同方向,進入線上線下結合的重度垂直產業,比如教育、醫療、設計等等尋找新的出口。另一方面從消費互聯網端往供應端進行轉移。同時已經充分被流量型公司培養起來的用戶習慣和充分浸透互聯網化后,就會倒逼產業鏈上移,toC業態開始向toB端轉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各類saas應用的推陳出新。
而這也恰恰說明互聯網+開始向+互聯網轉變,產業互聯網逐漸崛起,其本質就是以創新和技術來匹配供需關系的改造優化,推動產業升級創新。隨著這股產業互聯網化的到來,首先是不換產業換場景。我還是在原來這個產業里面干,但是我得換一種打法,不換產業換場景。換成什么樣的場景呢?它需要IT化,也需要打造一套重度垂直的智能IT體系。有了IT化的連接,我們也有機會去跨越中間環節,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溝通成本。
重度垂直體系+線上線下交互
產業互聯網沒法直接在線上完成閉環,它需要線上系統,也需要配套的運營系統和線下體系,需要把線上線下打通,打造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業務流程體系,通過前后端改造,利用互聯網工具,實現信息流、客戶流、資金流的多元連接。
先確立盈利能力
上半場的互聯網創業,其實很多都沒梳理請盈利模式,就開干了,因為他們知道:羊毛出在豬身上”,只要先把流量做大,用戶圈起來,日后再想變現邏輯。而事實上剛才的數據告訴我們,網民的平均上網時長已經開始出現下滑趨勢,說明流量不再只增不減,在任何一個市場內,當“絕對用戶數量”的增長空間已經不那么明顯,大家競爭和PK的重點就會開始調轉方向。要么搶占存量在原有的基礎上精耕細作,讓更多人使用或者升級為奢侈品賣的更貴,要么尋找增量開辟新品類、新戰場。而新戰場就是產業互聯網,要想在新戰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先有明確的盈利模式,要能從羊身上薅出羊毛來,即便戰略性虧損,但也可以透過規模化發展逐步實現盈利。